公司內刊
韓國的《熔爐》,中國的《罪途》
文 / 史彧 返回
2011年9月22日在韓國上映了一部現象級電影《熔爐》。該影片以2000年至2004年間發生于光州一所聾啞障礙人學校中性暴力事件為藍本,描述該時間所引發的悲劇以及學校的教師和人權運動者一起力圖揭開背后黑幕的故事,該影片所反映出的社會問題受到韓國國家高度關注。正是因為有了電影的號召力和網友的輿論壓力,終于在2011年10月28日,《熔爐》上映的第37天,韓國國會以207票通過,1票棄權壓倒性通過《性暴力犯罪處罰特別法部分修訂法律案》,又名“熔爐法”,故該電影亦被稱為“改變韓國國家的影片”。集多項殊榮于一身的《熔爐》充分通過電影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個令人發指的真實案例,電影的可怕之處就在于,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這幾個字,它告訴我們,這件事是實實在在發生的,是在黑暗中肆虐的,是令人絕望可怖的。今天提到的一部中國網劇《罪途》,它的出現著實給了我一個“驚喜”。當然這個“驚喜”既不在于演員陣容,也不在于特效,相反所有演員都非大紅大紫,特效也可以說有點五毛。特別是在影片開場的半個小時,被逼停在半道的火車,八個各懷鬼胎的乘客和一樁十年前的死亡案件,實在是像極了《東方快車謀殺案》。加上開場出現了死者的各種閃現場景,讓我一度認為這是一部抄襲向的《走近科學》電影版。隨著案件的抽絲剝繭,八個看似互不相識的乘客,通過精心的謀劃,乘上了同一輛火車。每一個人的背后,都被指向了一場十年前的死亡案件:當年的死者徐囡囡,因校園暴力被送往醫院后對麻醉藥物過敏導致死在了手術臺上,而校園暴力的施暴者也因為校方的隱瞞竟無人受過,看似是一個意外的案件卻有著不為人知的秘密。車上的乘客分別為:道貌岸然,虛偽勢利,欺瞞大眾的教導主任;投機取巧,圓滑的無良記者;驕傲自負,十年前收受賄賂的法醫;兩個當年校園暴力的參與者王超、韓家斌;溫和穩重慈祥,受家庭暴力離婚卻不能帶走女兒,致使失去了女兒的囡囡母親;作為朋友卻對當年死者所受的校園暴力視而不見,敏感而多疑的徐囡囡“閨蜜”;一個看似與案件無關的小賣部老板。這八個人和十年前的死亡案件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但偏偏被殺死的正是那個看似毫不相干的小賣部老板,這背后難道另有隱情?隨著劇情的進一步展開,十年前的事件真相慢慢浮出了水面。徐囡囡因父母離異,在學校內作為被欺凌的對象,王超與韓家斌經常帶頭欺凌徐囡囡,直至一次毆打中使得徐囡囡內臟破裂,在醫院的搶救過程中因麻醉藥物過敏離世。此后,校方開始封鎖消息,所有學生對此事閉口不談,當年的記者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私自報道了該事,并指出當時的法醫收受賄賂,更改尸檢報告。而法醫其實真正所掩蓋的真相不是徐囡囡的真實死因,而是她生前遭受了性侵。而王超和韓家斌均對此事矢口否認,是他們在說謊,還是兇手另有其人?直至徐囡囡的生前好友周新雪在故事的最后道出了原委:小賣部老板是一個猥褻未成年人的變態,他長期騷擾周新雪,周新雪無力反抗。幼小的她認為如果有一天能找到一只“替罪羊”,那她就可以擺脫魔爪。于是她相中了徐囡囡,這個校園暴力的受害者,這個看似無力反抗的小綿羊。也就是那一天,徐囡囡被小賣部老板性侵,之后終于在王超和韓家斌“日?!钡男@暴力中情緒爆發,致使王超和韓家斌下手過重。這一場塵封了十年的悲慘案件終于讓世人看到了該有的真相。而此次火車上的謀殺案也是周新雪利用徐囡囡的母親來施展她的復仇計劃。雖然該片在敘事和偵破推理上存在些許漏洞和拖沓,整體故事也稱不上精彩,但它的“驚喜”之處在于:把校園暴力、家庭暴力以及對未成年人性侵放在了同一部電影中,讓更多的人看到這些社會現象。校園暴力的受害者死亡,卻沒有人為此負責,校方的隱瞞,不實的報道,兇手的逍遙法外,這是對法律的褻瀆,對死亡的漠視!當然,民意倒逼立法這樣的行為,在我國屬嚴重違法,不可能存在。而我們所呼吁的,也并不是像當年的韓國觀眾推動立法,而是呼吁大家,在力所能及的地方出力。我們所能做的不僅僅是“以暴制暴”,民意倒逼。我們還能夠以一種溫和的方式——關注,讓這種關注來保護那些應該被保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