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麗娜
也許,把埃莉諾和瑪麗安拼接在一起,才是奧斯汀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很多人說,簡•奧斯汀的兩大著作《理智與情感》和《傲慢與偏見》讀一即可,因為兩部小說的題材類似,都是關于英國鄉間體面人家女兒的婚姻大事,不僅在在故事走向、寫作風格和人物設置上,都有相似之處,并且連小說名字還壓了頭韻:“傲慢”(pride)與“偏見”(prejudice),“理智”(sense)與“情感”(sensibility)??扇绻銓杀局鞫甲屑毱纷x,會發現,《理智與情感》雖然不像《傲慢與偏見》那么“熱鬧”,那么“好看”,但《理智與情感》也絕不是縮水版的《傲慢與偏見》,它的“好看”之處,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回味。
《理智與情感》的重要線在于深度塑造了兩位姐妹主人公,姐姐埃莉諾理智、冷靜,懂得怎樣克制情感,妹妹瑪麗安則一心追求浪漫脫俗的情感。整部書中,埃莉諾和瑪麗安的性格都在互相對照中顯得越來越鮮明。“理智”與“情感”不僅是這部小說情節的重要組成,也體現出了奧斯汀的思考:處于弱勢地位的女性,唯有通過不斷自我完善,才有可能得到完整的人格。
《理智與情感》中,兩姐妹性格迥異:妹妹瑪麗安一心追求浪漫脫俗的情感,她的日常行為和價值標準,深受浪漫主義時代文學藝術作品的影響?,旣惏矊δ切?ldquo;容貌不動人”、無法“優美地朗讀庫柏詩句”“不喜歡繪畫”的男人毫無興趣。在社交場合,她天生麗質,敏感熱情,毫不掩飾自己對威洛比的愛慕。這種不設防的坦誠,既是瑪麗安的可愛之處,也是她容易受到傷害的軟肋。不過,瑪麗安的情感也沒到完全失控的地步,每個關鍵時刻,她都會在埃莉諾的勸說下回到正常軌道里來。從小說的很多細節里能看到,瑪麗安對婚姻的現實基礎有基本認知,她認為婚姻不能“只是一種商品交換,雙方都想損人利己”,“財富除了能提供充裕的生活條件之外,并不能給人類帶來真正的幸福”。但她仍然表示,自己的基本需求是“每年1800英鎊到2000英鎊”,這個標準比埃莉諾認定的基本需求要高得多。這些在“情感”之外的細節,大大增加了瑪麗安這個人物的豐富性。
再看姐姐埃莉諾,她表層的性格特征是冷靜,耐心,心平如鏡,但仔細分析她的言行,就會發現,埃莉諾的“理智”并不是一味地隱忍,更不是懦弱無能。在很多細節中都能發現,她的冷靜中蘊含著世事洞明和人情練達,她的自我克制里往往具有一定的策略導向。比如,在處理跟露西之間的關系時,埃莉諾的判斷力尤為出色。她迅速而準確地分析出露西唯利是圖的本色,也很快堅定了對愛德華人品的信任。在這個基礎上,后來,埃莉諾靜觀其變的態度,以及暗中幫助愛德華尋找職位的行為,才會顯得既得體又明智。
《理智與情感》雖然始終都用第三人稱講述,但大部分內容都從埃莉諾的個人視角展開。閱讀者跟著埃莉諾的眼睛洞明世事,體會她在復雜局面中如何應對。體面人家的社交圈里充滿了虛與委蛇的套路,年輕男女對彼此心事的拿捏,對婚姻前景的揣摩,往往都得通過分析各種流言蜚語去操作。埃莉諾的視角,也會被撲朔迷離的傳言干擾情緒,產生一些錯覺。于是,讀者時而會跟著埃莉諾提心吊膽,時而又跟著她識破機關、解開謎團。通過這種方式,原本瑣碎平淡的日常生活,在奧斯汀的筆下變得險象環生、回味悠長,這也正是小說最迷人的時刻。
小說中,姐妹倆深談的場面出現過很多次。奧斯汀借她們之口,不僅讓“理智”與“情感”成為故事情節的一部分,而且還多了一重超越情節之外的思考。在她看來,處于弱勢地位的女性,唯有通過這種不斷自我完善的手段,才有可能得到完整的人格。
兩姐妹雖然性格迥異,但在故事中,她們卻都不愿意讓婚姻成為某種意義上的“理財產品”。壓力之下,弱者在狹窄空間內的權衡與抵抗,就構成了這部小說的內在張力。也許,把埃莉諾和瑪麗安拼接在一起,才是奧斯汀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跟奧斯汀的其他小說一樣,《理智與情感》的結局很圓滿。奧斯汀總是慷慨地讓所有人物都“求仁得仁”:只想要錢的就暫時鉆進了錢眼,希望在個人尊嚴和情感質量的基礎上,求得安身立命之道的人——比如埃莉諾和瑪麗安,當然也會守到云開霧散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