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洋靖
順境的時候珍惜,逆境的時候努力,承受生命中已出現或要到來的所有意外和驚喜。
剛接觸到《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時,我本能的認為自己肯定沒時間閱讀該書,在我對書籍的分類中,這是一本屬于“擺 在書架上”的書。最近心血來潮隨便翻看幾頁,驚喜的發現這是本樸實的故事書,一本可以從中汲取到力量的書。
在那個經濟落后、交通不便、生活條件匱乏的時期,在那個只能從父輩口中描述才能得知的年代,陜北高原是整個中國落后農村的典型代表?;蛟S只有親身經歷過那種煎熬,才會真正理解那種體會。只是在這途中,有些人倒在了苦難面前,放棄了堅持到最后的信心。但是逆境里的習近平,面對苦難時的從容態度,讓人為之動容。
從一個家境優越的孩子,背井離鄉,遠離家人,遠赴未知的大西北,做出這樣一個決定,需要多么大的勇氣。不管是在生活上還是精神上,都是一種極大的挑戰,但是他義無反顧。其次,在那個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不但要努力適應農村新的生活生產條件,同時還要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這于未滿16歲的習近平而言是一種煎熬。然而年輕的習近平不但沒有選擇抱怨,也沒有選擇逃避,更從未放棄其深埋在心里的夢想和渴望,即使千里迢迢的距離,坎坷崎嶇的路程,也隨身攜帶了大量的書籍。正如書中所說: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著書,把羊拴到山坡上,就開始看書。鋤地到田頭,開始休息一會兒時,我就拿出新華字典記一個字的多種含義,一點一滴積累。我并不覺得農村7年時光被荒廢了,很多知識的基礎是那時候打下來的。
條件再艱難他也堅持不懈的尋找光明。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他勤懇踏實,從頭開始,努力把自己與梁家河村人民,與陜北黃土高原的生活融為一體。先是努力充實自己,然后又努力改變曾經那個貧瘠的梁家河,乃至陜北農村。他修筑堤壩,開設百貨代購點,修建沼氣池,成立縫紉社,修路,正是這些實惠卻又便利的改變,蛻變了梁家河。即使后期,他調離了那個曾經生活了七年的農村,但是對農民和農村的熟悉和熱愛卻沒有改變,他的心里始終刻著老百姓的身影。一個人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中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是什么能讓一個人如此堅定不移,時刻懷揣夢想和希望。我想這就是一個共產黨員的操守,一份始終無我為民的信念在支撐著他。
學習是一種能讓人靜下心來的良藥,在艱苦歲月中還能靜下心來學習,才能在后來每次出訪國外講話的時候引經據典、信手拈來;才能把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播撒到世界各地;才能讓千百年前的絲綢之路重新散發光芒。正因為有那一段艱難的歲月,才會有一項項惠民利民的政策,才會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化的發展理念,才會有全國各族人民共同過上小康生活偉大中國夢的宏偉藍圖。
通過對習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的了解和學習,我理解了很多可能自己從未接觸過的新閱歷。人生可以曲折,但是我們卻不能以此為由來荒廢自己的時光。順境的時候珍惜,逆境的時候努力,承受生命中已出現或要到來的所有意外和驚喜。因為磨煉讓我們學會了成長,也提升了我們的品性,充實了我們的人生,讓我們的思想更加成熟,不會因為一點艱難困苦就選擇妥協,不會因為生活工作中的不如意而怨天尤人。
成長是一種經歷,而經歷又是生活的積累,只有我們不斷的積累和充實,不斷的自我完善,我們才會擁有更開闊的眼界,從而激勵我們把工作做好,從而實現一個人真正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