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璟
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有偃旗息鼓之勢,卻在世界各地急速蔓延開來。得益于超長春節假期,一直想看的書和電影,都一一消化,余華的這本《第七天》,便在其中。
數字“7”是一個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數字:人有七竅,一周有七天,PH7代表中性等等。本書的故事,恰也是圍繞著主人公去世后用7天的時間,遇到殊途同歸的逝者,最終找到了永久安息之地的經歷展開。余華用他依舊犀利寫實的筆觸,用生的現世規則,拿到另外一個世界,適用且不違和,把人人避諱的“死亡”,剝絲抽繭,撕給每一位讀者。
關乎于親情
主人公楊飛在世時只是一枚普通的螺絲釘,是被生母“不小心”遺棄在火車軌道上的孤兒,父親楊金彪曾為了一段尚好姻緣而再次放棄楊飛,超越血緣的親情關系讓父親難以割舍,最終選擇和兒子相依為命。在整本書的關系中,最為之動容的便是楊飛與父親的關系描寫。這是一位普通的父親,忽然初為人父,緊張但不羞澀,慌亂但不忘拿定主張,大男人和小男人在這段親情中各自成長。在楊飛成人后,面對富豪生母的一再邀請,父子倆也滿懷感恩之心,珍惜已擁有的平淡生活。余華文風以荒誕夸張聞名,但描寫到父親對待生活和家庭的態度,卻一改常態,變得溫柔和細膩,多部小說中的父親都是令人欣賞和敬佩的?!对S三觀賣血記》的父親許三觀,遇到生活中需要用錢的大坎時,都用賣血來度過難關,即使大饑荒時期也保持樂觀,全力保護妻子和孩子;《兄弟》里的父親宋凡平,遭遇批斗和譏笑,卻也扛起家庭的重任,任勞任怨,努力把自己家庭經營得有聲有色。
在全民抗疫期間,放下舉家出游、團拜新年的腳步,多了陪伴年邁父母和稚幼孩童的時間,反思平時的忙碌,發現父母并沒有那么的固化難以溝通,反而他們也愿意耐心傾聽我們的“新思想”;發現小朋友的“無理取鬧”,源自于家長的不善教育和匱乏耐心。新冠肺炎讓整個社會慢下來,居家抗疫讓親情這個往日里最容易忽略的情感,變得鮮明和重要。
關乎于生和死
《第七天》是在2013年出版的中篇小說,對于跨過7年后的讀者來說,幾乎找得到互聯網時代能夠看過的所有形形色色的社會新聞縮影。強拆、賣腎、棄嬰、食品安全、網絡謠言……放在當下互聯網如此發達的今天,是人們每天都可以看到的社會新聞,讀罷前半本,不免覺得小說的段子有些老套陳舊,不如微博上的新聞來的爽快;合上整本書,余華在小說中把各種事件和邏輯相串聯,書中出現的人物,幾乎各有一種死法,關于人物死相和死法的描述,我們看到了熟悉的影子,這和余華慣常用冷靜得令人發指的筆觸來描寫死亡是分不開的。每一個不幸離世的人冥冥之中成為了一件大事的前因后果,讀罷又覺得酣暢淋漓。
余華這一次的視角不同,亮點在于是站在死人的角度來思考死亡這件事。但這一次余華沒有簡簡單單地描述一次或多次死亡,更多是探討死亡背后的意義??催^之后,覺得似乎每一個人的死亡都有著不能避免的命運悲劇,那種悲是一種絕望的悲,越是描寫曾經簡單的美好,就越是凸顯出這種絕望的悲的殘忍。同樣視角的描寫,電影《尋夢環游記》和《第七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活著的人終有一天會忘記死去的人,而到那時,你也將在另一個世界不復存在。面對生離死別,反問自己,能否做到釋然還是依舊沉重?
余華在教會我們,山長水遠,道阻且長,愿大家仍舊不離不棄,一生相依。無論面對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即便生活充滿了無奈,即便生活依舊艱辛,即便這個世界無論何時還是會不公平下去,我們仍要用閃閃發亮的光輝,溫柔著來去之間每一條陰冷潮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