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洋靖
美劇如果出第二季、第三季一定得小心,因為往往是發現第一季收視率不錯,現編第二季的劇本,多半遜色很多。但尤瓦爾赫拉利寫這本《未來簡史》時,一定是在《人類簡史》寫作同時已經想好了下一部的劇本。因此,第二部既與第一部保持了高度的相關性,又有全新的思想內容,真正做到了從歷史到未來的演變。
總的來說,《未來簡史》主要討論的內容是:人類大致告別了饑荒、瘟疫和戰爭,而向著長生不死與尋找幸??鞓穬纱笾黝}開始邁進。也就是智人向神人的過渡。但科技進步的同時,人類社會所信仰和賴以生存的社會體系并沒有跟著進化,統治了人類社會將近300個年的人文主義、自由主義的“宗教”不再適應科技的快速發展,取而代之的可能就是作者想重點介紹的后人文主義、偏保守的科技人文主義和更為激進的數據主義。其中數據主義跟人的關系,非常類似《人類簡史》中提到的“互馴”的概念。很難說是現代人為了“生活的更有意義”而不停“記錄、上傳、分享”,還是龐大統一的數據系統在冥冥中引導人類這么做,從而喂飽了它自己,使之更為強大。
一、永生不再是科幻話題
敢談永生,說明人類整體已經解決吃飽飯的問題了。這個怎么證明?不用了解數據,看看這個世界健身和減肥行業的興起就好了。你我這種普通人,整天操心的事都是不要吃胖了。世界上已經不再有自然饑荒,只有政治造成的饑荒。在永生人出現之前,一定先出現超人類。地球上有一種主義叫超人類主義,它影響了很多科幻作品的誕生。那些作品中的超人類,在本世紀很可能變成現實——基因改造人、半機械人。人類社會在經歷了精英和平民的階級劃分之后,可能會出現有史以來首次生物等級的差別,不同的人可能擁有不同的身體和大腦思維。未來的頂級富豪們,就是第一批也可能是最后一批技術受惠者。劉慈欣在《贍養人類》一書中講述的就是一個財富不斷集中最后導致瀕臨滅亡的文明。當然,也有可能技術普及,全人類受惠。但那個時候,人類這個物種可能就不存在了,因為人類變成了新的物種。被比爾蓋茨稱為“預測人工智能最準的未來學家”的庫茲韋爾曾預測:到2020年左右,我們將開始使用納米機器人接管免疫系統。到2030年,血液中的納米機器人將可以摧毀病原體,清除雜物、血栓以及腫瘤,糾正DNA錯誤,甚至逆轉衰老過程,人類將在2045年實現永生。
二、一切都是算法——數據主義
作者首先判了人類自由意志的死刑,認為人類的所有選擇不過是進化算法在推動著。感情包括愛情,都只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文化衍生的副產品;接著判了人文主義的無期徒刑。在《人類簡史》里我們知道,人類靠想象力活著,人文主義就是想象力的一個產物。我們現在所看到過的那些關于正義、秩序、善良、成功等理念,不過都是人文主義的分支。而這一切,都將被新的主義替代,那就是數據主義。數據主義認為,宇宙由數據流組成,任何現象或實體的價值就在于對數據處理的貢獻。以往人類認為數據只是智力活動的第一步,我們要把數據轉為信息、信息轉為知識、知識轉為智能。但數據主義認為,靠人腦已經無法處理數據了,后面的步驟需要交給算法。我們該做的,就是要記錄自己的體驗,再連接到整個大數據流中,接著算法就會找到這些體驗的意義,并告訴我們接下來改怎么做。在18世紀,人文主義從以神為中心的世界觀走向以人為中心,把神推到了一旁。而在21世紀,數據主義則可能從以人為中心走向以數據為中心,把人推到一邊。
三、20年后不被替代
20年后,人類現有的大部分工作會被機器人替代,新的工作將只局限在具有創造性的領域內,要想在20年后的世界繼續生存下去,需要從現在開始做到3點;
(一)永遠保持學習和擴充認知的狀態?,F在2019年,我們所掌握的知識,可能與我們20年后的世界毫不相關。在過去,大人們很了解世界,因為那時世界變化很慢,經驗還具備主要價值。但現在,21 世紀的人對于世界的理解都在不斷的過時中。
(二)訓練自己的應變能力和良好的情緒反應?,F有的教育制度是19 世紀工業革命的產物,早就過時了,情緒的平衡和應變能力不是通過背誦和考試得來的,這兩點在瞬息萬變的處境中至關重要。
(三)對科技保持警惕。對大部分人來說,我們現在的時間都在被電子產品占據著,它們指揮著我們的欲望。但有一條最古老的建議,它比任何時候都更急切,那就是認識你自己,想清楚你到底要什么。我們現在真正的競爭對手是谷歌、騰訊、阿里這些大公司,是擁有大數據的政府。它們通過數據讀取你,如果你對自己的認識跑不過它們對你的認識,你只有被操縱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