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哲明
“人之所以孤獨,是因為不敢邁出第一步”
60年代的《綠皮書》,是一本真實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指明了哪些旅店和餐廳可以讓黑人入住或就餐,表面上是為了黑人的便利,實際上是鮮明的種族歧視。
電影故事很簡單,一個白人司機載著一位黑人鋼琴家,依照“綠皮書”的指引,從紐約一路南下巡演,在旅途中,兩個從膚色、背景、職業、環境到為人處世、性格三觀都截然不同的人,因為偶然的因素開啟了一段令雙方都非常難忘的長途旅行,在這趟旅行中,他們彼此互相了解、改變和成長。
頂著第9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光環,《綠皮書》稱得上是最接地氣的一部,它沒有太高的觀影門檻,也無需太多嚴肅的解讀,對觀眾來說可算是非常友好了。首先人物設定相當有趣,一個優雅高貴卻非常孤獨的黑人音樂家,一個胸無點墨夸夸其談的白人小混混,一個不高興一個沒頭腦,踏上一段異常歡樂又坎坷的旅行。黑人音樂家算得上地位最高的黑人,而混混司機也可以代表最底層的白人,這種反差有奇妙的化學反應和一點惡趣味。整體來說是簡單的公路電影套路,但通過黑人音樂家和白人混混司機一路走來的相處當中,我們能看到膚色,地域,背景引發的偏見,造成隔閡真的無處不在。
《綠皮書》的故事雖然簡單,但劇本扎實工整、演員表演出色,為我們完美示范了好萊塢的成熟功力。公路片一定要是在旅程中完成人物的成長和升華的,《綠皮書》為此一路鋪陳了很多細節,讓主人公的轉變自然可信。比如,白人司機從一開始會偷偷扔掉黑人修理工用掉的杯子,到為深陷困境的鋼琴家大打出手,再到不計報酬地支持鋼琴家罷演,你可以說這是一個白人放下種族歧視的過程,也可以說,他是為了朋友在改變。而這樣的友誼,也慢慢讓黑人鋼琴家敞開心扉,走出孤獨,甚至開始試著吃炸雞、彈爵士,逐漸找回真實的自我,不再為外界的目光而活。
綠皮書是一本封面很美的“旅行指南”,卻代表著人文歷史中最丑陋的原罪之一。這部劇情片中集合了所有打動我的元素:人性,沖突,音樂,孤獨,幽默,友情,愛情,理解,善良,妥協……雖然核心是講種族問題,但全片基調并不算沉重,回避了很多更尖銳的顯示問題,把焦點放在了兩個主角的友情上。在肯塔基州第一次吃炸雞,在橘鳥酒吧彈一首肖邦,讓音樂拉近你我的距離,把孤獨消融在圣誕之夜,與自己和解也與世界和解。全片輕松俏皮,浪漫詩意,歡笑與雷點并存,不失為一部溫暖又柔軟的佳片。